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汉道天下在线阅读 - 第1123章

第1123章

    在表达了对卑湛的谢意,又转达了张郃的问候后,辛毗再次请卑湛帮忙。

    写几篇关于朝廷对冀州的政策,以及将来冀州人出路的文章,并印制上千份。他准备将这些文章带进城里,广为分发,说服城里的冀州人投降,不要陪着审配一起发疯。

    朝廷没有对冀州赶尽杀绝的意思,他们大可不必玉石俱焚。

    卑湛对这个方案非常赞同。

    他也有这样的想法,只是不知道如何实施。辛毗有意,他求之不得。

    卑湛迅速将这个消息转告了甄宓。

    他可以写文章,但印制需要甄宓的同意。

    甄宓也对这个方案表示了支持,并且提了一些建议。

    除了卑湛可以写文章,还可以选一些邸报上发表的文章带进去。那些作者的名气比卑湛更大,文章也写得好,说服力很强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还可以让城里人看到天下人——尤其是中原士大夫——的态度,放弃不切实际的希望。想以身为饵,等待中原士大夫的响应,实是在愚蠢之极。

    辛毗深以为然,对甄宓刮目相看。

    天子让甄宓主持冀州印坊果然有道理,这个年轻的女子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见识和手段。当初田丰还想让袁熙迎娶她,现在看来,袁熙根本配不上她。

    由甄宓之口,辛毗又了解到一些唐夫人的事情。

    知道唐夫人陷落西凉军营,为贾诩所救,后来又随天子东奔,在河东组建印坊的经历,辛毗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
    颍川唐氏因是阉竖,向为士大夫不齿。如今唐夫人组建印坊,印出天下最好的书籍,士大夫们都以河东印坊的文集自夸,多少有点讽刺。

    时代变了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辛毗一连几天都在印坊,除了与卑湛商量文章之外,也对印坊多了一些了解。

    给他印象最深的,是由卑湛编制的那些启蒙字书。

    卑湛放弃了《仓颉篇》这样的成熟字书,选用最为常见的两千字,编写成朗朗上口的诗句,供没有任何基础的孩子学习。就篇幅而言,不到《仓颉篇》的三分之一。就选字而言,几乎去除了所有的生僻字,只留下常用字。

    辛毗开始有些不理解,后来与卑湛闲聊时请教了一下,才知道其中区别。

    《仓颉篇》虽是字书,但那是为有心入仕的人准备的启蒙教材,所以需要知道大量的书面用语。而他编写的字书是为普通百姓准备的,这些人大概率没有机会入仕。他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能阅读朝廷、郡县的公文,顺便再会读写一些常用的文书如地契、买卖合同之类。

    所以,常用字就够用了。

    相应的,现在对诏书、公文也有类似的要求,要简洁易懂,要让人经过基础教训的人都能读懂、听懂,尽可能减少因看不懂而被人欺骗的可能性。

    为此,卑湛还拿出一些印好的公文给辛毗看。

    如今朝廷印发郡县的公文都由冀州印坊印制,然后送到各郡县,印坊是第一道关口。凡是印坊里的校书觉得不够平易的,都要打回去修改。

    看了那些如同白话的公文,辛毗却觉得头皮一阵阵发麻。

    当天子的诏书能够直达闾里的普通百姓,当每一个百姓都知道朝廷额定征收的赋税,郡县从中做手脚的机会显然会大大降低,太守、国相、县令长的权力无形中就被限制了大半,上瞒下压的难度也将大大增加。

    卑湛是个纯粹的书生,没做过官吏,不知道他做的这些事对士大夫是何等威胁。

    天子这是要绕过士大夫,直接与百姓对话啊。

    怪不得他那么自信,根本不在乎汝颍人的死活。

    他岂止是不在乎汝颍人的死活,他是要剥夺整个士大夫阶层的特权,将士大夫变成普通的民。

    四民皆士,四士皆民,唯有皇权高高在上。

    辛毗为此忧心忡忡。

    他很想去问问天子,但他又没有这样的胆气。

    他能说些什么呢?是劝天子放弃这样的做法,还是要求天子也和士大夫一样,成为普通人?

    好像都不行。

    辛毗越想越头疼,最后给荀彧写了一封信,讲述了最近的见闻,表达了自己的困惑。

    乡党之中,他最敬佩的就是荀彧,而以目前的形势而言,不出意外的话,荀彧也将成为汝颍人,甚至是关东士大夫的领袖,有疑惑,问荀彧,是最好的解决办法。

    收到荀彧的回复之前,卑湛已经准备好了辛毗需要的东西。眼看着秋收将至,天子已经开始移营,准备进逼邺城,辛毗匆匆起程,借助张郃的帮助,悄悄地潜入邺城。

    第九百一十八章 郭氏女王

    漆黑的堂上,袁熙看着被月光照亮的庭院出神。

    他最近经常这样发呆。

    虽说他还是名义上的主将,但所有人都知道,审配才是邺城的主人,他只是一个傀儡。有什么大事,他很可能是最后知道的那个人,在审配指定的地方签个名、画个押就行了。

    他就像一只困兽,明知大祸临头,却无处可逃。

    就算他想找人商量,都找不到合适的人。

    能够相信的人近不了身,能近身的人却不知道能否相信。谁也不知道那些人是不是接受了审配的命令,就近监视他。

    即使是袁氏的门生故吏,他也不敢相信他们。